“声城之景”展览于2025年5月31日至8月10日在坪山美术馆展出,展览以“声音与城市”为核心议题,探索城市声音的多维内涵,激发对时间、空间与记忆的深层对话。由坪山美术馆馆员罗靖策展,入选“2024-2025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作为坪山美术馆原创项目,此次线下展览汇集7位/组声音与新媒体艺术家,通过声音这个看似无形却不可或缺的媒介,以独特学术视角和创新表达方式,重新激发观众对城市、环境的聆听热情与思辨意识——城市不仅是可见的,更是可听的。
本文系“声城之景”参展艺术家王长存的专访,访谈由坪山美术馆罗靖完成,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王长存 ayrtbh
长期艺术实践亲近于数码、网络及算法等非传统艺术语言,常援引虚拟结构直接映照人们在既定空间的运动困境。现居上海/杭州,音乐人、艺术家、软件作者,实验电子音乐及电脑编程作曲领域在中国的早期探索者之一,作品曾入选《中国声音前线》、《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历史回顾》等选辑。近年着眼于网络艺术与电脑音乐。
展开剩余88%作品《瀑布》,“声城之景“展览现场
PAM:本次展览以“声城之景”为题,聚焦声音与城市的关系。您如何理解“声城”这一概念?在您的作品中,城市是怎样通过声音被感知、叙述的?
王长存:城市里的居民由于生活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在移动时制造出各种声音,人们不是为了发出这些声音才移动,这些声音是无意识的副产品,有时人们会想消除它,比如汽油交通工具变成电动交通工具的过程就大幅度降低了交通的声音。这种不是为了发出而被制造出来的声音给城市镀了一层声响的膜。
PAM:《瀑布》是从 2013 年开始创作的,能跟我们聊聊这件作品最初是怎么开始的?这次展出和早期版本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王长存:最开始我不想制作视觉内容,就像第一个问题一样,我希望使用作为副产品存在的视觉内容,某种ready-made。结合我在自己录音文件夹内发现的这段瀑布的录音,我想以一段模拟电视机在没有收到信号时的雪花屏幕作为视觉,不需要时间线的制作编辑,只要让那台电视机收不到信号就行了。
准确的说这个想法只在2013年第一次展出《瀑布》时实现了,当时的七台电视机显示的确实是没有收到信号时的自然雪花屏。后来的展览再也没有机会找到过数台相同型号的模拟电视机,数码电视机在没有收到信号时显示的是蓝屏。为了复现 2013 年的《瀑布》,我自己制作了一段雪花屏的视频文件,随着科技的进步ready-made不再ready了。
PAM:在《瀑布》中,您用实地录制的瀑布声替代了模拟电视信号的噪声,这样的置换意在探讨怎样的媒介关系?
王长存:电视雪花屏的噪声和瀑布或者暴雨的声音听感相似,在《瀑布》中电视雪花屏的画面是一个有意的错误引导,这是一个逼真的错位,我喜欢声音和画面之间的错位,当这个错位的张力非常小的时候会产生并无异常的错觉。
《瀑布》影像截图,由艺术家提供
PAM:您在作品中设计通过降低音量来引导观众走近屏幕,仔细聆听。您如何理解作品中的“观看噪声”与“聆听噪声”这两种感官体验?
王长寸:降低音量在某种程度上是群展前提的一个选择。你提的「观看噪声」这个说法很有趣,电视雪花屏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观看的噪声,看到这个画面脑袋里就会响起白噪声,但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之前看过模拟电视机的经验所致,没有经历过模拟电视机时代的朋友大概没有这个通感体验。因此当以观看来体验声音时,一个人其实听到的是自己的经验,《瀑布》是经验的混淆。
PAM:在您看来,数字信号、编程逻辑甚至屏幕本身是否也构成了一种“空间”,它和城市建筑空间或身体存在的空间之间有怎样的错位关系?
王长存:数字信号和编程逻辑是构成屏幕空间的基础,现在屏幕空间已经大幅占据了人们的经验,说已经超过了城市建筑空间的比重也不为过。有点像是让人们更具体的感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分离,也许可以将屏幕空间和城市空间之间的错位类比到《瀑布》中视觉和声音的错位,它们都很逼真,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存在根本性的异常。
PAM:今天我们被越来越多“不可见的结构”所控制,例如算法推荐、网络延迟、感知阈限,您的艺术创作是否尝试巧妙地暴露这种“被困”状态?
王长存:是,算法推荐对人们的控制在各个领域都逐渐肉眼可见,我的作品确实有你说的这种倾向,但也是因为科技原本就有一种残忍的滑稽感。
《现实真没劲》NFT作品,2021
PAM:您作为中国较早探索实验电子音乐与电脑编程作曲的艺术家之一,是如何从声音艺术的角度切入到装置或影像媒介的创作中的,它们之间对您来说是转换还是延伸?
王长存:「声音艺术」这个词有点像是音乐的分类标签,在当前这个语境下尤其显得脱力,很可惜这个词多年来最终没有像「录像艺术」那样融化成艺术。对我来说声音不是媒介的一种,它更像是自己无法摆脱的兴趣,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媒介形态出现,装置或者影像媒介大概是它的延伸。
《合成握手》声音影像现场表演,2020
PAM:您在作品创作中经常使用 Max/MSP 等程序化工具,能否分享一下编程工具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何影响?
王长存:基本上我不相信工具是实现作品的途径这种说法,就像前面说的城市声音一样,我的作品很多时候是源自我在(城市)(工具)中(移动)(探索)的副产品。Max/MSP这类可编程工具为我的(城市)提供了更宽阔的可能性(空间)。
《四边形》公共空间互动声音装置,2021-2022
PAM:您如何看待声音艺术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尤其在算法、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嵌入的背景下,它会走向何种新的表达维度?
王长存:在算法、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不断嵌入的背景下,「声音艺术」大概很快就会被大家忘了从而演化成一个新的存在。回到前面关于音乐分类的类比,我认为观察一个音乐分类下的音乐家们各自音乐的变化要比「努力守住这个音乐分类风格」更有趣。
PAM:本次展览的展签采用了艺术家亲自录制的声音导览。您能分享一下参与录制的体验吗?
王长存:我不太喜欢自己的声音,试了几种人工智能生成的语音也都不喜欢,后来我发现我对于人工智能语音的意见是你能听出来人工智能语音那种追求绝对 hi-fi 的油腻意念,最后我选择了用电脑的合成语音,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机器人,但对我来说这个音色听起来真诚的多。
PAM:分享下这次与坪山美术馆的合作感受
王长存:这次与坪山美术馆的合作比较踏实而且愉快,来往邮件和网络会议沟通时感觉很可靠,到现场看到布展的情况加深了我这个想法。
PAM:如果要用一句话鼓励对声音有兴趣的观众,您会如何引导他们去聆听这座城市的声音故事?
王长存:Run before it's too late.
刘晓江:城市奏鸣曲的第一章
📝访谈陆续更新中
2024-2025 年度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声城之景
展览时间2025年5月31日-8月10日
展览地点坪山美术馆四楼展厅
指导单位 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 坪山美术馆
出品人刘晓都
策展人罗靖
学术指导王婧
展览执行坪山美术馆团队
参展艺术家 陆正 Zen Lu、刘晓江 Lawrence Lau、mafmadmaf、Marcel Zaes Sagesser &Tristan Braud & Gyuwon Sylvia Lee & 吴圳Yoyo、王长存 ayrtbh、张安定 Zafka、招冠良 KoonLeung
平面设计 朱一川
展务执行 深圳市蜜蜂展览展示有限公司
发布于:北京市信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