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讣告传来:清晨六点的台北,钢琴声永远停在了第 82 个年头
2023 年 6 月 17 日清晨六点,台北阳明山的雾气还未散尽,陈彼得的家人在社交媒体发布讣告时,大陆的乐迷们大多还在睡梦中。那张黑白照片里的老爷子戴着标志性的格子围巾,嘴角上扬的弧度像极了他写的《迟到》里那个俏皮的旋律。讣告里 "音乐赤子"" 文化桥梁 " 的评价,让无数人想起他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唱《青玉案・元夕》时,白发苍苍却眼含热泪的模样。
长子陈熙在视频里说,父亲走得很安详,床头柜还放着未写完的五线谱。"最后那段时间他总说,想再去成都宽窄巷子走走,看看当年写《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坐过的茶馆。" 视频里的陈熙穿着父亲常穿的卡其色风衣,侧脸轮廓与年轻时的陈彼得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说到 "爸爸教会我第一句和弦" 时,声音突然哽咽。
展开剩余87%二、宝岛岁月:从唱片工厂学徒到 "台湾流行音乐教父" 的逆袭
1941 年出生的陈彼得,本名叫陈晓因,祖籍四川成都。父亲是国民党军官,1949 年带全家迁到台湾时,他才 8 岁。住在眷村的日子里,家里唯一的电器是台老旧的收音机,他常常趴在天线旁听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后来才知道那首歌的编曲人也是他。
1968 年,27 岁的陈彼得在台北中华路的唱片工厂当学徒,每天搬完唱片就躲在仓库里写歌。"那时候月薪 300 台币,买包烟都要省着。" 他在自传里写过,有次为了凑钱买一把二手吉他,连续三个月啃盐水面包。1970 年,他给凤飞飞写的《祝你幸福》意外走红,拿到第一笔版税时,他躲在厕所哭了半小时 —— 那笔钱够买 100 把新吉他。
作为台湾流行音乐黄金年代的亲历者,陈彼得一手捧红了刘文正、凤飞飞等歌手,创作了《一剪梅》《阿里巴巴》等经典歌曲。1983 年,他在台北阳明山建了间木屋工作室,墙上贴满了杜甫、李白的诗词。"别人写情情爱爱,我偏要写 ' 床前明月光 '。" 他常对徒弟说,音乐不能只停在耳朵,要钻进心里。
三、两段婚姻:与前妻的三个孩子,和与巴度的 "忘年恋"
陈熙在视频里晒出的家庭合照,拍摄于 1985 年台北。照片里的陈彼得穿着喇叭裤,搂着三个孩子笑得灿烂,前妻杨梦莲站在一旁温柔地看着他。"那时候爸爸总说,等赚够钱就带我们回四川老家。" 陈熙指着照片里自己手里的玩具吉他,"这把琴现在还在我工作室里,上面有他刻的 'Music is life'。"
这段婚姻在 1990 年走到尽头,陈彼得净身出户,只带走了一箱子乐谱。1993 年,他在民歌餐厅遇到了小他 28 岁的歌手巴度(钟惠文)。"第一次见她唱《橄榄树》,我就想,这姑娘眼里有光。" 两人相差 28 岁的恋情曾引发争议,但陈彼得带着巴度走遍了大陆的山山水水,在九寨沟的星空下向她求婚。2001 年,他们的儿子陈与钟出生,老爷子抱着儿子说:"这孩子的名字,一半是我的姓,一半是妈妈的姓。"
四、大陆寻根:58 岁北漂,把《诗经》唱成流行歌
2000 年,58 岁的陈彼得做了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关掉台北的工作室,搬到北京定居。"我梦里的故乡,该回去看看了。" 他拖着两个装满乐谱的行李箱,住进了朝阳区的老胡同。冬天没暖气,他就裹着军大衣在书桌前写歌,邻居大妈常给他送热乎的饺子。
2001 年,他在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里坐了三天,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改编版。"当我把 ' 我愿变作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 ' 唱给茶馆老板听时,他拍着桌子说 ' 要得!这就是我们四川的味道 '。" 后来他又把《诗经・秦风・蒹葭》写成《在水一方》,在央视中秋晚会上,白发苍苍的他站在芦苇荡中演唱,弹幕刷满了 "原来古诗可以这么唱"。
2018 年,他参加《经典咏流传》,当《青玉案・元夕》的旋律响起时,他突然哽咽:"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这是我爷爷教我的第一首词。" 台下的撒贝宁红了眼眶,观众才知道,这位台湾音乐人从未忘记血脉里的文化根脉。
五、音乐传承:四个孩子里,只有小儿子继承了他的吉他
陈彼得的四个孩子里,长子陈熙是录音师,大女儿陈欣怡做了插画师,二儿子陈磊成了 IT 男,只有小儿子陈与钟继承了他的音乐天赋。"这孩子三岁就能听出绝对音高," 陈彼得在 2019 年的采访里笑着说,"有次我弹错一个音,他立刻喊 ' 爸爸,降 E 弹成升 E 了 '。"
但老爷子对孩子们的选择从不干涉。"陈熙小时候我逼他学钢琴,他偷偷把琴谱换成漫画," 陈彼得指着视频里年轻时的照片,"后来他做录音师,把我的《一剪梅》remix 成电子版,我听了三天没睡着 —— 不是生气,是高兴,音乐就该这样传承。"
2022 年,陈与钟在《中国新歌声》舞台上演唱父亲的《迟到》,评委李荣浩说:"这旋律里有老派音乐人的浪漫。" 台下的陈彼得戴着鸭舌帽,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
六、最后的时光:与肺癌抗争三年,却还在计划大陆巡演
2020 年,陈彼得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医生说最多还有一年," 巴度在采访里红着眼圈,"可他说 ' 我还没带《唐诗宋词》去大陆巡演呢 '。" 化疗期间,他在病床上把《将进酒》写成摇滚版,还打电话给周杰伦:"小周啊,这歌你来唱肯定炸场。"
2023 年春天,他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但坚持要去成都看樱花。"在杜甫草堂,他坐在轮椅上轻声背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巴度拿出手机里的视频,"那天阳光特别好,他说 ' 要是能把这首诗也写成歌就好了 '。"
去世前一周,他还在微信里给陈熙发语音:"把我书房第三格的《诗经》乐谱拿给你弟弟,告诉他 ' 关关雎鸠 ' 那段要加古琴......" 语音断断续续,却透着对音乐最后的执念。
七、圈内悼念:从周杰伦到李谷一,两岸音乐人集体致敬
讣告发出后,周杰伦在 ins 晒出与陈彼得的合照:"您教会我音乐要有根,R.I.P." 李谷一老师连夜录视频:"彼得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唱给世界听,这份情怀无人能及。" 台湾歌手齐豫在脸书发文:"记得他说 ' 音乐没有边界,只有人心有边界 '。"
最让人动容的是成都宽窄巷子的茶老板。"老爷子每年春天都来我这儿喝茶," 他指着窗边的老藤椅,"这把椅子他坐了二十年,去年还说 ' 等我病好了,来这儿办个小型演唱会 '。" 现在椅子上放着一束白菊,旁边立着牌子:"陈彼得先生常坐于此"。
八、文化桥梁:当《一剪梅》遇见《青玉案》,他用旋律缝合两岸记忆
陈彼得的音乐生涯横跨两岸三地,见证了华语流行音乐的半个世纪。从 1970 年代的《一剪梅》到 2010 年代的《青玉案・元夕》,他始终在做一件事:让传统与流行对话。"有人说我老顽固," 他在 2017 年的访谈里说,"可你看年轻人听《蒹葭》时眼里的光,就知道文化的根还在。"
他在北京胡同里住了二十三年,邻居们都叫他 "老陈"。"冬天帮我们扫雪,夏天给孩子们弹吉他," 胡同口的王大爷抹着眼泪,"有次他喝醉了说 ' 我终于明白杜甫为啥写 ' 家书抵万金 ',因为两岸都是家啊 '。"
结语:82 岁的旋律停了,但赤子之心永远在歌唱
陈彼得的葬礼很低调,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没有摆放花圈,只在灵前放了他最爱的那把木吉他。陈熙在视频最后弹起《迟到》的旋律,哽咽着说:"爸爸,您说想回四川老家办演唱会,我们替您完成。"
如今,成都宽窄巷子的茶馆里,每天下午都会响起陈彼得的歌。游客们坐在他常坐的藤椅上,听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看着窗外的青石板路 —— 仿佛老爷子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用音乐讲述着两岸一家的故事。
当《青玉案・元夕》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们终于懂得:有些歌声永远不会迟到,因为它们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里,在时光的长河中,代代传唱。陈彼得先生,您的旋律,我们听到了;您的赤子之心,我们记住了。愿另一个世界,依然有琴声悠扬,依然有文化芬芳。
发布于:江西省信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